焦虑症,除了终身服药,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吃了药,人是‘静’了,可脑子像一团浆糊,整天昏昏沉沉,想减点量吧,心又慌得不行,晚上根本睡不着……”

这或许是许多长期服用西药的焦虑症患者最真实的写照。我们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西药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暂时压制了翻涌的情绪,另一面却带来了头晕、乏力、反应迟钝等挥之不去的副作用。更令人无助的是,一旦尝试减停,熟悉的紧张、心慌与失眠便会卷土重来。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对抗焦虑,难道真的只有终身服药这一条路吗?

中医的智慧:焦虑,不只是“心病”

在中医看来,焦虑的根源远比情绪本身更深。早在千年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心藏神,肝藏魂,魂随神往”的精辟论述。这句话揭示了情绪与脏腑功能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简单来说,心是“君主”,主管我们的精神意识;肝如同“将军”,负责疏泄气机与情绪。当心神失养、肝魂不安时,人自然会出现烦躁不安、多疑易惊等焦虑表现。

现代人长期处于高压之下,肝气郁结(情绪压抑)、心火亢盛(内心焦躁)、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这三大病理状态相互交织,最终让焦虑情绪如藤蔓般难以根除。

破局之道:中医调理的“八字真言”

针对这一核心病机,中医调理焦虑症的关键,在于“疏肝宁心、调畅气机”这八个字。

● 何为“疏肝”? 就是为郁结的肝气“疏通道路”。当肝气运行顺畅,情绪得以自然宣泄,就不会“横冲直撞”去侵犯心神,从根源上减少烦躁与紧张。

● 何为“宁心”? 则是通过滋养心阴、调和脾胃,让心神得到充分的濡养。肝气舒畅了,脾胃功能增强了,气血生化有源,心神有了“营养”,自然能安定从容,不再“惊慌失措”。

这种从整体脏腑功能入手,恢复人体内在平衡的思路,与单纯压制症状的西药治疗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追求的不是暂时的“风平浪静”,而是深层次的“海晏河清”。

从医案看希望:一位患者的重生之路

理论终需实践检验。我曾接诊一位32岁的女性患者,她长期被高度紧张所困,入睡困难且多梦易醒,时常心慌手抖,对未来充满无端的担忧。

西医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服用抗焦虑药物后,情绪虽能短暂缓解,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注意力涣散、情感淡漠,感觉自己像个“木头人”。

初诊时,我见她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结合失眠多梦、手足心热等症状,辨证为“心肝阴亏、虚火扰神”。简单说,就是身体的“水”(阴液)不足,无法滋润“火”(虚火),导致心神被扰。

我的治疗策略是滋阴养血、清心安神。方中选用生地、白芍来滋阴柔肝,如同为身体“下雨”;用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为心神“安家”;用知母清虚热,给身体“降温”;再配合合欢皮等解郁安神,打开她的“心结”。同时,我建议她每日练习八段锦,通过舒缓的运动来调畅情志。

一个月后,复诊时她欣喜地告诉我,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心悸发作频率大减,情绪波动也趋于平稳。

根据她大便稍溏、食欲欠佳的新情况,我在原方基础上加入了白术、茯苓来健脾和中,增强气血生化之源,并开始指导她逐步、谨慎地减少西药剂量。

经过数月的持续调理,奇迹发生了。她的焦虑症状基本消失,面色也变得红润有光泽,终于重新回归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整个人焕然一新。

这个案例深刻印证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 真正的康复,不应追求症状的快速压制,而应注重根本的调理。在急性发作期,西药可以是一根“救命稻草”,帮助我们稳住阵脚;但必须同步进行中药调理,通过疏解肝郁、滋养心神、健脾运化,让身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动态平衡。这种标本兼治的模式,虽然需要患者多一份耐心,但最终能带来更持久、更自然的康复效果。

中西结合,为康复之路“双保险”

中医治疗精神类疾病,有着独特的全局观。我们不仅关注精神症状,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考量。会根据患者体质,针对性地选用枸杞、山药等保肝中药,或熟地、肉苁蓉等补肾药材进行配伍,甚至结合药膳,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土壤”。

这种调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更能通过调节内在平衡,从根本上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是为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上的一份“双保险”。

写在最后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正遭受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或者在用药方面感到困扰,请不要灰心。科学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或许就在眼前。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困扰或联系方式,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为您提供一次详细的沟通与专业的解答。 迈出这一步,或许就是重获新生的开始。


logo

医院电话:18311307806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2号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0799号
(京) 中医广[2023] 第02-21-0367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

  • 预约挂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