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患者必知:揪出加剧焦虑的三大“隐形杀手”

在诊室里,我目睹过太多患者因一些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使得焦虑症状如滚雪球般不断加重。今天,我必须着重指出三个最为常见的坏习惯。这些习惯表面上看似无害,实则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对你的焦虑情绪推波助澜。尤其是第一个习惯,几乎每个焦虑症患者都难以避免地深陷其中。

一、信息“狂刷症”:手机成焦虑“催化剂”

不少焦虑患者习惯借助手机,没完没了地搜索各类信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所谓的安全感。然而,事实却与他们的期望背道而驰,这种行为只会让焦虑情绪愈发严重。

当你持续不断地浏览负面新闻、反复搜索疾病症状时,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却得不到休息的机器,始终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更糟糕的是,睡前刷手机这一行为,会对睡眠质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手机屏幕散发出的蓝光,就像一个无形的“褪黑素杀手”,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导致入睡困难。而睡眠不足又会削弱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越焦虑越刷手机,越刷手机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来查看信息,严格控制信息获取的时间。特别是在睡前1小时,要坚决远离电子设备,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你会发现,当不再过度关注那些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焦虑情绪就像被阳光驱散的阴霾,逐渐得到缓解。

二、逃避“成瘾症”:回避让焦虑“野蛮生长”

焦虑发作时那种痛苦不堪的滋味,让许多患者对可能引发焦虑的场合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进而开始选择回避。比如,不敢乘坐地铁,害怕在拥挤的环境中突然焦虑发作;拒绝参加聚会,担心在社交场合中表现不佳;回避工作会议,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出错。从短期来看,这种回避行为确实能让他们暂时摆脱不适,但从长远来看,却会让焦虑情绪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每次逃避,都像是向大脑发送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这个场合确实非常危险。久而久之,大脑就会对越来越多的场合产生警惕,你能适应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小,而焦虑的阴影却会像乌云一样,越积越厚,笼罩在你的生活上方。

正确的做法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暴露练习计划。比如,先从想象练习开始,在脑海中模拟可能引发焦虑的场景,让自己逐渐适应这种情境;然后尝试短时间接触轻微焦虑的场合,比如参加一个小型的、熟悉的朋友聚会;随着适应能力的增强,逐步增加接触的难度和时间,比如参加大型的社交活动或在重要会议上发言。通过这种方式,让大脑重新认识到这些场合并没有那么危险,从而逐渐克服焦虑。

三、完美“强迫症”:高标准让焦虑“如影随形”

完美主义就像是焦虑情绪的“幕后推手”,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焦虑不断升级。当你要求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时,就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担忧之中:担心工作不够出色,会被领导批评;担心说错一句话,会得罪别人;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会影响人际关系。这种持续的高标准要求,会让人长期处于一种紧绷的紧张状态,就像一根始终被拉紧的弦,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

要打破完美主义的枷锁,关键在于学会设定合理的目标。要明白,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足够好”往往比“完美”更加实际和可行。可以尝试故意在一些小事上做得不完美,比如发言时允许自己有短暂的停顿,不要过分追求流畅;交出的方案允许存在一些小瑕疵,不要反复修改直到完美。你会发现,自己担心的那些糟糕结果往往并不会发生,而且偶尔的不完美反而会让生活更加真实和轻松。

改变这些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就像培育一棵幼苗,不可能瞬间长成参天大树。建议每周重点攻克一个习惯,认真记录改变过程中的感受和点滴进步。如果发现自己难以独自调整,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记住,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药物治疗、心理调整和习惯改变三者紧密配合,缺一不可。只要你能下定决心改掉这些坏习惯,积极配合专业治疗,就一定能驱散焦虑的阴霾,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logo

医院电话:18311307806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2号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0799号
(京) 中医广[2023] 第02-21-0367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

  • 预约挂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