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神或心理状态发生异常变化时,会表现出这些预警信号!
人的精神状态丰富多样,判断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正常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均各具特色。然而,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致观察,我们仍能够评估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一、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与表现特征
1、仪表方面:可能表现为打扮极端怪异或完全不注重个人形象,如蓬头垢面、个人卫生状况堪忧。
2、意识状态:可能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常处于发呆状态,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认识模糊不清。
3、知觉异常:常出现幻觉,如听幻觉(无人在场时听到说话声)、幻视等,有时伴有身体异物感或昆虫爬行的错觉。这些幻觉可能通过自言自语、无故发笑、手势比划或情绪波动等行为间接体现。
4、思维混乱: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对某些事物有错误的坚定信念,如认为周围事物都与自己有关,或相信自己拥有超能力,或坚信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或感觉被鬼神附体等。
5、情感波动:情绪极端波动,如喜怒无常、过度兴奋或哀伤,坐立不安,对未知事物充满担忧和恐惧。
6、行为异常:可能做出令人费解的动作,如捡拾垃圾、过度清洁等,或表现出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
7、生活功能受损:工作或家务无法持续正常进行,学业成绩大幅下降且无法解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人际关系退缩等。这些症状可能逐渐显现或迅速发展,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二、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的辨析
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是两个密切相关但有所区别的概念。心理障碍指的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交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但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部分心理障碍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自我调适等方法有效缓解甚至治愈。然而,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的界限并非绝对,某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若持续发展且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演变为精神疾病。同时,精神疾病的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心理障碍的形式。因此,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障碍,都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三、心理障碍的自我评估
1、人际交往障碍:是否畏惧人际交往?是否感到自卑?在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
2、情绪状态不佳:是否经常感到悲观、抑郁、焦虑、易怒或暴躁好斗?
3、身体疼痛与不适:是否存在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自主神经紊乱、体力下降或长期失眠等症状?
4、工作与学习能力下降:是否感觉工作、学习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显著下降?
5、异常行为:是否存在难以控制的重复行为,如反复洗手、关门或做鬼脸等?
这些症状若严重影响个人幸福感和工作能力,并持续3至6个月以上,可能构成心理障碍。
四、应对心理/精神障碍的策略
面对心理障碍,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的病情,认识到患病并非个人意志所能控制,而是由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所致。其次,要摒弃悲观失落的心态,认识到精神障碍并非无法治愈,而是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和恢复。因此,我们应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患病的事实,承担起战胜心理疾病的主要责任,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正规医院的帮助。
如果您在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社交恐惧症、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方面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请随时联系我们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