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即将出伏,抑郁高发!中医教你5招疏肝解郁!

门诊来了位患者,一进门就叹气:"医生,这几天心里特别闷,看什么都不顺眼,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我看了看日历——要出伏了。每年这个时节,像她这样的患者总会多起来。

由夏入秋的过渡期,体内阳气逐渐内敛,此时气机容易郁滞。《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出伏之后,昼夜温差明显,人体调节的负担增加,肝气不舒的情况也更常见。在季节交替时,抑郁症就诊量通常会增加15%-20%。现在教大家5个中医妙招,把郁结的肝气“揉开”。

1. 推一推“消气穴”

太冲穴作为肝经的关键原穴,每天按揉3分钟,搭配深呼吸,可有效改善胸闷症状。同时,我常引导患者在按压时结合六字诀中的“嘘”字发声,进一步疏肝理气,显著提升疗效。

2. 喝一杯“解郁茶”

玫瑰陈皮饮:取玫瑰花6朵,陈皮3克,枸杞10粒,沸水冲泡。玫瑰疏肝解郁,陈皮理气和中,枸杞滋补防燥,情绪不稳时饮用甚佳。若上火,可添菊花3朵同泡。

3. 晒一晒“养阳背”

出伏后早晚阳光温和,可背对太阳晒10分钟(尤其膀胱经所在的背部)。阳气足了,肝的疏泄力自然增强。古人云:“背日而沐,通调营卫”——《诸病源候论》

4. 动一动“拉筋术”

肝主筋,每天早晨拉伸胆经(侧压腿)、肝经(劈叉式),能疏通经络。动作要慢,以微微酸胀为度,坚持一周就会觉得身体“轻快”许多。

5. 调一调“睡眠点”

肝郁的人容易凌晨1-3点醒,这是肝经当令的时间。睡前可掐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三横指)+搓涌泉穴(脚底前1/3凹陷处),帮助气血回归肝经。

医案实录:肝郁化火型抑郁调理

患者,女,27岁,情绪抑郁加剧,口苦咽干,舌红苔微黄,脉弦数,大便干燥。中医诊断为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致失眠,下灼津液致便秘。

治疗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出自《内科摘要》),含柴胡、白芍、丹皮、栀子,加郁金舒肝,决明子润肠。

服药7剂后,睡眠改善,配合穴位按压,情绪渐平稳。

温馨提醒:找准病根,治疗就简单。我见过许多因忽视而延误治疗的病例。不要拖延,孩子和家属都耽误不起!


logo

医院电话:18311307806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2号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0799号
(京) 中医广[2023] 第02-21-0367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

  • 预约挂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