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抑郁症总反复?一位老医生想告诉你背后的“三大误区”

作为一名在精神心理门诊坚守多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被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和家属。他们常常带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努力治疗,病情却总是反复,甚至越来越重?”

今天,我想以我的临床经验告诉大家:抑郁症绝非不治之症,但通往康复的道路上,确实隐藏着不少“坑”。 很多人正是因为无意中踩了这些坑,才让治疗之路变得崎岖坎坷。今天,我就为大家一一剖析这“三大误区”,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少走弯路。

误区一:只治“心”,不调“身”——身心本是共同体

很多人一提到抑郁症,第一反应就是“心理问题”,认为只要想开点、多做做心理咨询就能好。这种看法虽然普遍,却并不全面。

抑郁症绝不仅仅是情绪的“感冒”,它更是身体机能发出的“警报”。 患者常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头痛胸闷……这些都是身体在告诉你:它也“病”了。

人的心理和生理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如果只关注情绪疏导,却忽略了身体已经出现的失衡,就如同只给花草浇水,却不给它松土施肥,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正确的理念是“身心同调,双管齐下”。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常会为患者制定“身心同治”的方案。一方面,通过疏肝解郁来理顺情绪,比如使用经典方剂**“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让郁结的气机重新通畅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健脾养心**来强健身体根基,配合健脾安神的方剂,调理脾胃功能,滋养受损的心神。只有情绪和体质同步改善,康复的基础才会牢固。

误区二:过度依赖西药,忽视体质调理——治标不治本的“循环”

我必须承认,抗抑郁西药在急性期控制症状方面功不可没,它能快速帮助患者从情绪的深渊中“上岸”。但很多患者发现一个难题:吃药时好,停药就犯。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西药主要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来发挥作用,这更像是“借外力”来维持平衡。而中医则更强调**“扶正固本”**,即通过调理患者的整体体质,让身体自身拥有维持平衡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复发的风险。

此外,长期服用西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口干、体重增加等副作用,这在中医看来,往往是药物耗伤了身体气血的表现。

我的策略是“中西协同,优势互补”。

对于正在服用西药的患者,我不会建议其立即停药,而是采用中药进行辅助调理。比如,用**“归脾汤”来补益气血、改善乏力;用“酸枣仁汤”**来养心安神、改善睡眠。通过中药的调理,既能增强西药的疗效,又能修复其对身体造成的损耗。更重要的是,随着体质的改善,我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安全地减少西药剂量,最终摆脱对药物的依赖,达到病情的长期稳定。

误区三:盲目进补,越补越郁——“虚不受补”的陷阱

“医生,我总觉得浑身没劲,是不是该补补?”这是门诊中经常听到的话。于是,人参、阿胶、鹿茸等滋补品成了许多患者的“救命稻草”。然而,结果却常常是**“越补越上火,越补越烦躁”**,失眠、焦虑反而加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抑郁症患者的身体状态非常复杂,往往是**“虚实夹杂”**。所谓“虚”,可能是气血不足;而“实”,则可能是气滞、痰湿、火郁等病理产物堆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补,就如同给一条堵塞的河道强行注水,只会让“淤堵”更严重,情绪之“火”烧得更旺。

比如,一个**“肝郁化火”**的患者,本身就烦躁易怒、口干失眠。此时再服用温补的人参、鹿茸,无异于“火上浇油”,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正确的进补之道是“先通后补,辨证施治”。

治疗的关键在于先“疏通”。对于肝郁的患者,要先疏肝理气、清热泻火,让身体的“道路”通畅起来。待气机条达、郁热清除后,再根据患者真实的体质状况(是气虚、血虚还是阴虚),进行有针对性的、温和的调补。这样才能真正把营养补进去,让身体吸收,而不是变成新的“负担”。

结语

抑郁症的康复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战”。避开以上“三大误区”,树立“身心同调、标本兼治”的科学观念,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请记住,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被抑郁、焦虑、失眠、双相等精神心理问题所困扰,感到迷茫无助,不知如何是好。

欢迎随时拨打电话与我联系,我将为您提供一次免费的初步咨询,与您详细沟通,共同探讨最适合您的康复之路。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logo

医院电话:18311307806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2号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0799号
(京) 中医广[2023] 第02-21-0367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

  • 预约挂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