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抑郁更寒心的,是家人的“反向安慰”

每次门诊,总有患者红着眼眶说:“主任,我跟我妈说我难受,她让我‘别矫情’;跟我老公说想吃药,他说‘你就是压力大,多出去玩玩就好了’。”

家人的不理解,有时比焦虑抑郁本身更让人感到孤立无援。你明明在和“情绪的怪兽”奋力搏斗,他们却觉得你在“无理取闹”;你最需要支持时,他们却递来“反向安慰”。

其实,这并非因为家人不爱你,而是他们没真正懂一件事:焦虑抑郁不是“想不开”,而是身体真的“不舒服”。

今天,我们不讲大道理,只教你3个具体方法,让家人慢慢走近你的世界。

第一步:别争“你对我错”,只讲“我的感受”

很多人习惯对家人说:“我有焦虑症,你得理解我。”但“焦虑症”是个抽象概念,家人没见过,只会觉得是你在找借口。

不如换个方式,不说“病名”,只说“具体的难受”:

● 别说:“我焦虑得不行。”

● 要说:“我最近每天早上醒来就心慌手抖,饭也吃不下。”

● 别说:“我抑郁,什么都不想干。”

● 要说:“我现在连换衣服的力气都没有,看到手机消息就想躲。”

家人能感知的是“具体的状态”,而非“抽象的病”。当你把“难受”拆解成他们能理解的细节时,他们才不会觉得你在“想多了”。就像你说“我牙疼”,他们会帮你找药;但你说“我有牙病”,他们可能只会说“忍忍就好”。

第二步:别要“抽象的理解”,给“具体的事做”

患者常渴望:“我就想让他理解我。”但“理解”太笼统,家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反而会因无力而选择回避。

不如直接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指令”:

● 如果你失眠:“你能不能每天晚上陪我聊10分钟?不用劝我,听我说说话就行。”

● 如果你不想出门:“你能不能帮我买份粥回来?我现在实在不敢下楼。”

家人需要的是“可执行的任务”。这些小事不难,当他们做完后,会产生一种“我能帮到他”的成就感,反而会更愿意靠近你。反之,你若反复强调“你不理解我”,他们只会觉得“我怎么做都不对”,最后干脆放弃。

第三步:如果说不通,别硬扛,请“第三方助攻”

如果尝试沟通后,家人依然不理解,甚至说出“你就是装的”这样的话,请停止争吵,这只会消耗你本已不多的能量。

这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来帮忙:

● **专业权威:**带家人一起复诊,让医生告诉他们:“患者目前的情况需要家人陪伴,比如每天一起散散步,这对康复至关重要。”

● **信任的人:**请一位家人信任的亲戚或朋友帮忙。比如,让表姐跟他说:“我之前也有过类似情况,那时候就特别想有个人陪我说说话,真的不是矫情。”

来自第三方的话,尤其是医生的专业建议,比你自己的辩解更有说服力。家人会更容易将此视为“科学指导”,而非“你在闹脾气”。

最后,想对你说:

家人的理解需要时间,别指望一次沟通就能彻底改变他们。如果此刻他们还没懂,请不要难过,更不要自责。

先专注于自己的治疗,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等你状态好一些,再慢慢与他们沟通。毕竟,你好了,才有更多力气去表达;而他们看到你慢慢好起来,也才会真正相信——你之前的那些“难受”,都是真的。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logo

医院电话:18311307806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2号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0799号
(京) 中医广[2023] 第02-21-0367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

  • 预约挂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