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休学半年的16岁少年,是如何找回阳光的?
在30多年的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我见过太多本该在阳光下奔跑的青少年,却被抑郁症的阴云笼罩,不得不中断学业。我想对所有家长和孩子说:抑郁症绝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需要科学、系统干预的疾病。尤其对于正处在身心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就是点亮他们未来的那盏灯。
今天,我想通过16岁高中生小明的真实故事,分享中西医结合的智慧,如何帮助一个抑郁休学的孩子,一步步重返校园,重拾生活的色彩。
初见:一个被“无价值感”困住的少年
小明被父母带到诊室时,整个人都缩在宽大的校服里,头埋得很低,仿佛想把自己藏起来。他已经休学三个月,那双本该闪烁着少年意气的眼睛,此刻只剩下与年龄不符的疲惫和忧郁。
“赵主任,孩子以前特别优秀,也很活泼,但这学期突然像变了个人……”小明的母亲声音哽咽,“他不想去学校,整天关在房间里,说活着没意思……”
通过耐心的沟通,我拼凑出了小明近半年的轨迹:从重点中学的优等生,到失眠、食欲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再到最近三个月情况急剧恶化,甚至出现了自伤行为。
“我觉得自己像个废物,连最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小明低声说,话语里满是自我否定,“同学们都在进步,只有我在倒退,不如消失算了。”
经过详细评估,我诊断小明为中度抑郁发作。
从中医角度看,他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是典型的“心脾两虚,肝气郁结”。青少年学业繁重,思虑过度会损伤心脾;情绪压抑,则导致肝气不舒。两者交织,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人自然就失去了活力。
治疗:中西医结合,身心同调的“三步走”
面对小明的困境,我制定了一个中西医结合、身心并重的系统治疗方案。
第一步:稳住情绪,西药快速“救火”
治疗初期,当务之急是缓解他严重的失眠和绝望情绪。我为他选用了小剂量、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抗抑郁药物,帮助他先“稳住阵脚”,为后续的治疗打下基础。
第二步:中药调理,从根源上“培本固元”
与此同时,中药的调理全面介入。我以归脾汤合逍遥散为基础方,健脾养心、疏肝解郁。并加入了合欢皮、玫瑰花来解郁安神,用煅龙骨、牡蛎来重镇安神,帮助他改善睡眠,平复心境。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取内关、神门、太冲等穴位,以达到宁心安神、疏肝理气的效果。
第三步:心理疏导,重塑认知的“精神支柱”
随着症状的初步缓解,我引入了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小明识别并挑战那些困扰他的负面思维,尤其是“一次考不好=我是个废物”这种“全或无”的思维模式。
我告诉他:“一次考试失利,不代表人生失败。就像阴天不代表永远没有阳光,成绩有起有落,这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阴天’。”
康复:家庭与学校,缺一不可的“支持系统”
治疗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我深知,只治疗孩子是远远不够的。
给父母的“定心丸”:我与小明的父母进行了深入沟通,帮助他们理解:抑郁症不是孩子的错,更不是“矫情”或“意志力薄弱”。 我打了个比方:“过度的学业压力,就像过早采摘的果实,看似光鲜,实则缺乏内在的成熟和甜味。孩子的身心健康,永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重要。”我建议他们降低期望,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
给复学的“缓冲带”:在康复阶段,我为小明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复学计划:
● 从1小时开始:先从每天学习1小时做起,逐步增加时长。
● 请家教补课:针对性地补习落下的课程,减轻返校压力。
● 与学校沟通:与老师沟通,为孩子争取一个学业压力的缓冲期。
● 坚持运动:鼓励他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运动是天然的“抗抑郁药”,能有效疏肝理气。
归来:阳光下的少年,更懂得了成长
经过六个月的系统治疗,小明的抑郁症状基本缓解。更重要的是,他重拾了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最近一次复诊,他笑着告诉我,自己已经回到学校,虽然进度还有点落后,但已经能跟上班级的步伐了。
“赵医生,我现在明白了,成绩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看着他眼里的光,我知道,那个少年回来了。
作为一名医生,我想对所有正在经历类似困扰的青少年和家长说:抑郁症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停下来、好好调整的信号。 通过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家庭与社会温暖的支撑,绝大多数抑郁休学的孩子,都能走出阴霾,重返校园,迎接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也正在被抑郁、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所困扰,请记住,寻求帮助是勇敢的第一步。科学的治疗和温暖的陪伴,是走出困境最有力的武器。愿每一个心灵,都能被温柔以待,重获晴朗。
- 上一篇:精神药物与“变傻”:一篇讲透所有顾虑的科普文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