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综合征

自古以来,人们常在秋季感受到一种寂寥与悲凉,这种情感跨越时空,古今相通。随着秋风的吹拂,万物逐渐凋零,我们亦常因景生情,内心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寂寥。这种由季节更迭触发的情绪波动,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被称为“悲秋综合征”。

悲秋综合征究竟为何?

悲秋综合征,顾名思义,是指在秋季因目睹萧瑟景象而自发产生的凄凉、悲苦等负面情绪。从医学角度看,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病症,而更像是一种季节性的情绪失调现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秋季的凉爽天气确实可能增加敏感人群抑郁发作的风险,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解读

季节性情感障碍是人们在秋季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其中,秋冬季抑郁症是其最常见的形式,特征为单相抑郁在秋冬季反复发作,但多数患者在其他季节能保持较好的健康状态。

秋冬季抑郁的具体表现

秋冬季抑郁在精神和情绪层面均有显著体现,具体症状包括:

精神层面: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情绪层面:情绪低落,长时间感到无精打采、悲伤或沮丧。自我评价降低,感到绝望、无价值或内疚。对生活失去意义感,容易产生迷茫、孤独和无助的情绪,甚至产生消极轻生的念头。

其他表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悸等身体不适。行动迟缓,记忆力、反应力下降,体重变化(可能下降或增长),部分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或闭经等症状。睡眠模式异常(过多或过少),对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渴望增加,可能导致暴饮暴食和体重增长,以及社交回避。

悲秋综合征的成因

研究表明,悲秋综合征很大程度上与季节交替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具体因素包括:

褪黑素分泌增加:秋季日照减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相对增多,这会抑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大脑细胞的兴奋性,使人易感疲劳和抑郁。

五羟色胺水平变化:日照减少也影响了大脑五羟色胺(一种影响情绪的神经递质,也被称为“幸福荷尔蒙”)的分泌。五羟色胺在光照充足时分泌更多,因此阳光明媚的天气会让人感觉更快乐。

如何化解悲秋综合征?

针对悲秋综合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调节情绪:

增加光照: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特别是在天气晴朗时。增加光照时间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同时欣赏美景,转移注意力。对于确诊为秋冬季抑郁的患者,可以尝试人工光照疗法。

饮食与运动调节:多吃新鲜蔬果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调整作息,保持早睡早起和规律运动的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季节性抑郁情绪。

改变认知:接受自然规律,欣赏不同季节的美。若能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秋季,如“我言秋日胜春朝”,则悲秋综合征自然能迎刃而解。

遵医嘱治疗:对于已确诊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秋冬季节应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悲秋综合征,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秋天都充满温暖与美好。


logo

医院电话:18311307806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2号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0799号
(京) 中医广[2023] 第02-21-0367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

  • 预约挂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