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焦虑发作,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如何应对?
前几天门诊中来了一位患者,说自己感觉快死了,去医院检查却没查出问题,但发病时确实太难受了,后来医生建议来看精神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位患者年纪不大,有一天突然感觉心悸、心慌、呼吸急促,瞬间就满头大汗,然而,去医院检查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各种检查结果均正常,排除了心脏病。近一个月内,这样的经历发生过3次,但是每次都查不出具体病因。这样的经历让患者苦不堪言,甚至认为自己得了“怪病”。为什么身体检查没有异常,却总是出现的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呢?其实,这可能是急性焦虑发作,也就是惊恐障碍。
01、什么是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是突然的、没有任何征兆的、反复出现的惊恐体验,患者在发作时常伴有紧张、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有窒息感、濒死感和失控感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惊恐发作的表现可以在很多躯体疾病中出现,诊断的前提是要排除相应的躯体疾病。
02、为什么会患上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但是很多人不理解自己怎么会患上这个病,其实,惊恐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性格因素性格敏感、情绪不稳定,对未知危险的反应比较强烈;▶ 家庭因素父母控制欲强,婆媳关系、夫妻矛盾、恐惧压抑的家庭氛围、童年心理创伤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惊恐障碍;▶ 心理因素思想消极,自卑,总是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或者对自己过于严苛,追求完美,这些都可能诱发惊恐障碍;▶ 社会因素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度劳累,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负性的生活事件,都可能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较大的焦虑和恐慌反应。▶ 不良的生活习惯过量饮用咖啡、酒及茶,长期睡眠不足、缺乏运动或运动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惊恐障碍。
03、患上惊恐障碍如何治疗?
惊恐障碍,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的自我防御体系的“报警器”,是在提醒患者需要针对“诱因”尽快进行调整。惊恐发作时产生的躯体症状通常不会导致生命危险,但反复出现惊恐发作却让人痛不欲生,那如何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呢?目前,临床上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应急药物: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等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焦虑作用强、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依赖;
常用主药:舍曲林、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物,通常2-3周起效,无依赖倾向。
常用辅助药物:米氮平、曲唑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
※ 具体如何用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尽可能到既能治好病,副反应又能规避到最小的状态,切勿自行用药。
另外,惊恐障碍经过8-12周的急性期治疗,可转入巩固和维持期治疗,治疗时间至少1年。若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满意、伴有抑郁或其他焦虑障碍的人则需持续治疗数年。
▶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认识惊恐症状,缓解心理压力,减少过度就医,减轻焦虑和恐惧症状。治疗惊恐障碍,暴露疗法也是常用方法,让患者暴露于自己害怕的感觉和害怕的境遇,通过有计划的暴露,使患者注意这些感受,从而耐受并控制这些感受,不再出现惊恐发作。除此之外,精神分析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教育与支持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惊恐、焦虑症状。
04、日常生活如何预防?
除了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外,惊恐障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参与过于刺激的行为,如看恐怖片、玩密室逃脱及玩过山车等,这些易引起惊恐发作;▌ 学会自我调节,可以练习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等),感到焦虑时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症状。▌ 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瑜伽、快走、慢跑等,有利于患者缓解情绪;▌ 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过量摄入有可能或会加重焦虑情绪的食品,如酒精、咖啡、烟草等;▌ 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全病程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