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精神病药致静坐不能,4个方法可有效干预!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药的出现,使患者的许多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或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但是,抗精神病药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防治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前几天来看诊的一位患者,服药后就出现了药源性静坐不能问题,吃药之后心烦坐不住,腿总想动,浑身不得劲儿,以为自己病情加重,其实是药物不良反应。那么,药源性静坐不能,到底有哪些表现?如何治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希望更多的朋友们能注意到这个问题。
01、什么是药源性静坐不能?
静坐不能,顾名思义有「无法坐下」的意思,服用精神科药物导致药源性静坐不能,是锥体外系反应的一种。
临床表现为主观上存在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及被迫活动的冲动,客观上多表现为重复运动,尤其是下肢,如不停摆动或交叉双腿、不断交换双腿的相对位置、持续踱步,不能静坐或站着不动等。它通常出现于治疗开始后的3天至2周内,也有服药后数月发生的情况,另外,停药或减量使用后,也可能会出现静坐不能的撤药反应。静坐不能危害极大,短时间内的即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水平造成显著影响,包括导致心境恶劣及焦虑,升高攻击行为及激越风险,甚至诱发自杀观念及行为。部分患者的静坐不能可持续6个月以上,严重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那么,如何治疗呢?
02、如何治疗静坐不能?
▶ 减量及换药
药源性静坐不能的出现与药物的种类、剂量迅速增加及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旦发生静坐不能,可考虑降低抗精神病药剂量,或换用相关副作用较轻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低剂量的奥氮平等)。然而,减量和换药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因此在决定减量和换药之前应充分权衡利弊,并且仔细监测患者的精神症状。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药应采取低剂量起始、缓慢加量、药量不宜过高的策略,尤其是针对此前未用药的患者,这样有利于预防药物所致静坐不能及提高治疗依从性。
▶ 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针对静坐不能的常用治疗手段,可通过阻断肾上腺素能及促进腹侧大脑脚盖区DA神经递质而发挥抗静坐不能作用。如普萘洛尔,可快速改善静坐不能,使用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且哮喘、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患者要禁用。
▶ 联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如劳拉西泮、地西泮、氯硝西泮等,通过其非特异性抗焦虑效应及镇静作用而发挥抗静坐不能效应。但是,这类药物的一些副作用也不可轻视,如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影响认知、易造成老年患者跌倒以及药物成瘾等。
▶ 联合中医中药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静坐不能多为热邪伤津、伤气、伤阴所致,所以,在治疗上多应用清热泻火,补阴益气等方法,但中医用药需针对证型辨证用药,一人一方,不可自行用药。除此之外,针灸治疗也可以改善静坐不能引起的症状表现。药源性静坐不能是抗精神病药的常见副作用之一,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但幸运的是,临床上有各种应对手段,患者应保持对治疗的信心,不要自行减量或停药。此外,家属应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患者战胜药物副作用也很重要,应多鼓励患者继续服药及定期复诊,若症状持续且有加重倾向,务必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