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症状到底是什么呢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焦虑症已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心理问题。但是,焦虑症患者的早期就诊率并不高,一般都是出现了躯体化症状,才辗转来看精神科的。他们起初以头痛头晕、心悸、胃肠不适、肌肉酸痛等症状,辗转就诊于多个地区、多个科室,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后却没有发现异常,但患者本人症状迟迟得不到缓解、感觉非常痛苦,最终才会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精神科找“答案”。
那么,精神科医生常说的躯体化症状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和大家好好聊聊。
1、什么是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一般是指个体在心理社会应激作用下出现明显的躯体不适和躯体症状,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但是相应的医学检查却没有发现病理改变,或者其病理改变不足以解释症状的严重程度。
常见的躯体化表现为反复出现、多种、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见的躯体化症状包括:
①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乏力、昏厥等
②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慌心悸、心动过速或过缓、胸闷气短等
③ 消化系统:恶心、腹胀、腹痛、肠胃功能紊乱、腹泻等
④ 身体疼痛:胸痛、四肢痛、背痛、胃痛
2、为什么会出现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生物、社会、心理等。个体经历了创伤事件(例如身体或精神虐待),又或者处于高度压力(例如工作压力)之下,会导致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使机体免疫系统、情绪等出现变化。
躯体化症状患者往往还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可能与童年情感忽视有关,早年潜抑下来的“器官语言”被激活和重现。患者通过躯体化症状形成心理防御,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情绪从来不会因为被压抑而自己消失,它只会一点点累积起来,当我们无法用直接的途径去发泄时,它便会以疾病的形式让我们得以发泄。
3、如何治疗躯体化症状?
一般来说,存在躯体化症状或已经确诊过的患者,建议到精神科就诊,接受正规的、系统的评估及治疗。治疗上,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01、药物治疗
出现躯体化症状的患者通常会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可以使用一些抗焦虑药(如坦度螺酮、丁螺环酮等)、抗抑郁药(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等进行缓解。此外,在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的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导致患者躯体症状加重,此时联合中药调理,不仅可以缓解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躯体痛苦,还可以增效减毒,缩短治疗疗程。但是,具体如何用药,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分析,治疗期间,切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02、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身体上的痛苦,但是,躯体化症状的本质是在心理,因此,心理治疗也必不可少。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改变其错误的观念,从而减轻躯体症状。在临床上,通常会根据不同的诱发因素,选择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如症状是由负面思想、不良认知等导致的,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如果与心理防御机制有关,可以考虑精神分析治疗;如果与夫妻关系、家庭结构有关,可以考虑家庭治疗。总之,“心病还须心药医生”。
- 上一篇:3类抗焦虑药不懂别乱吃!
- 下一篇:精神心理疾病最好的方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