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药困境”:中西医结合,为精神分裂症康复点亮一盏新灯

在精神分裂症的漫长征途上,许多患者和家属都抱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必须终身依赖奥氮平、利培酮等西药,像“紧箍咒”一样牢牢控制住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不可否认,这些抗精神病药物在急性期稳定病情、防止极端行为发生方面,扮演着“定海神针”般的角色,其功不可没。

然而,当治疗进入漫长的维持期,新的困境也随之而来。不少患者深受体重激增、反应迟钝、情感淡漠、顽固性便秘等副作用困扰,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更令人揪心的是,一旦尝试减药,被压制的症状便如潮水般汹涌反弹,将患者和家属再次拖入绝望的深渊。这不禁让我们思考:除了“压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中医视角:不止于“症”,更在于“人”

与西医着眼于“症状控制”不同,中医将精神分裂症归入“癫证”、“狂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核心并非大脑的单一功能失调,而是脏腑功能失衡、痰火内生上扰、瘀血阻滞脑络,最终导致“心神”失守。

简单来说,患者的头脑被“痰浊”、“瘀血”这些病理产物“蒙蔽”了,神明不清,才出现幻听、妄想、行为异常。因此,中医的治疗方向并非简单地对抗症状,而是**“化痰开窍、活血通络、调神安志”**,通过清除体内的“垃圾”,疏通气血的通道,恢复脏腑的阴阳平衡,让“心神”重归清明之所。这是一种从根源上调理体质、改善内环境的整体治疗思路。

门诊医案:被“痰火”困扰的年轻人

去年,我接诊了一位32岁的男性患者。患病两年,他一直规律服用西药,但幻听症状始终如影随形。他常听到“耳边有人吵架”,声音嘈杂,令他烦躁不堪,情绪失控时会砸东西发泄。家人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他以前是个多机灵的孩子,现在药越吃越多,人却越来越呆滞,像丢了魂一样。”

四诊合参,辨证求因:

我观察到他面色偏红,目光略显呆滞,自述头晕目眩,记忆力严重下降。再看其舌象:舌质红,苔黄厚而腻;切其脉象:脉滑数有力。综合判断,这是一个典型的**“痰火上扰,瘀阻脑络”**证。体内的痰火与瘀血相互勾结,上冲于脑,蒙蔽清窍,神明无主,故而发为狂躁、幻听。

立法处方,釜底抽薪:

治疗上,我以“清化痰火、活血通窍、安神定志”为大法,选用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 重用黄连、竹茹:直折上炎的痰火之邪,如同给熊熊燃烧的烈火浇上一盆冷水,迅速清除致病之因。

● 配伍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利脑络,将瘀滞的气血重新激活,让大脑的“道路”恢复畅通。

● 加用石菖蒲、远志:开窍醒神,化痰益智,为被蒙蔽的“心神”打开一扇窗,让清阳之气得以升入。

整个方子的关键,不在于“压制”幻听,而在于化开堵在脑子里的“痰浊”,理顺瘀滞的“气血”,让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重新强健起来,为身体和大脑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从根本上恢复其自稳功能。

康复之路:从“被动控制”到“主动恢复”

经过三个月的调治,家属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反馈:患者开始愿意与家人进行简单交流,睡眠质量显著改善,最关键的是,那些折磨他的幻听频率和强度都大大降低了。

后续治疗中,我根据他的恢复情况,随证调整方药,逐步加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力,巩固疗效。渐渐地,患者不仅情绪平稳,还开始尝试恢复部分社会功能。在中医的保驾护航下,他的西药剂量也得以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安全地减少。

一年后复诊,他情况稳定,思维清晰度远胜从前,已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和工作,脸上重新找回了久违的笑容和对生活的信心。

中西结合,1+1>2的高效安全之道

这个案例生动地说明,治疗精神分裂症,不必将中西药对立起来,而应将其视为优势互补的“战友”。

● 急性期,西药为主,中医为辅:西药能快速、强力地控制幻听、躁动等危急症状,为患者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窗口期”,使其有精力去配合后续的调理。

● 缓解期,中医为主,西药为辅:中药则从根源上化痰浊、通瘀滞、调脏腑,改善患者易生痰、易化火的“偏颇”体质。痰化了,脑子就不蒙了;瘀通了,神志就清亮了;脾胃强了,身体的根本就稳了,症状自然不易反复。

此外,中医治疗还非常注重对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通过配伍枸杞、山药等保肝,或熟地、肉苁蓉等补肾的药材,结合药膳食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同时通过调节全身气血阴阳,促进精神症状的进一步缓解。

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标本兼治,正是这样一条既能高效控制症状,又能保障长期安全、减少复发的康复之路。它为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和家庭,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选择。


logo

医院电话:18311307806
门诊时间:8:00-17:00(无节假日休息)
院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2号
北京朝阳门中西医结合医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30799号
(京) 中医广[2023] 第02-21-0367号


  • 关注微信订阅号

  • 预约挂号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