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监测6项身体指标,守护精神疾病患者用药安全!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精神科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发挥药效的同时,难免会作用于身体的其他系统而产生副作用,从而引发新的身体问题。
因此,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对于医生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那么,在服用各类精神科药物时,需要重点监测哪些指标?出现不良反应又该如何应对?
01、重点监测指标
▶ 血常规
部分精神科药物会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等,严重的有致命危险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定期监测血常规,尤其是用药初期,主要目的是为监测用药前后各类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以确保精神科药物未对造血系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血液病相关检查等。
▶ 心电图
某些精神科药物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如心悸、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QT间期延长、心源性猝死等,严重时可致死。
因此,服用精神科药物需定期监测心电图,以查药物是否对心脏产生毒副作用,监测频率以药物半衰期以及心电图表现具体制定。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QT间期风险程度分组:
高危险组:氯氮平、氯丙嗪等。
中危险组: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等。
低危险组:利培酮、喹硫平等。
极低危险组:奥氮平等。
▶ 肝功能
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被称为人体“加工厂”,几乎所有药物进入人体后,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与转换,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服用精神科药物基本上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影响。
常见的肝功能监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等。
精神科药物引起的肝酶异常多在用药初期出现,且大部分为无症状,是一过性的,故用药初期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变化。若症状持续,可咨询医生是否更换对肝脏影响较小的药物,必要时可联合保肝药物来缓解对肝脏的负担。
另外,对于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患者以及酒精滥用、药物滥用或慢性肝病的患者,使用肝损伤风险较高的抗抑郁药需更加谨慎。
▶ 肾功能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药物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也可能会给肾脏的代谢造成相应负担;同时,肾脏疾病也可能会引起精神科药物血药浓度的改变。因此,在服用药物期间,监测肾功能的变化也是必要的。
肾功能常见指标包括: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等。
尿液指标包括:尿比重、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
※ 慢性肾病患者,需监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
相比于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对肾脏损害较低,心境稳定剂中的锂盐可能是对肾脏造成负担较大的药物。
长期服用锂盐未及时排出,可使锂盐蓄积在肾脏内,引发锂中毒。因此,对于高龄患者、女性患者以及肾脏基础条件不佳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并且,在选择心境稳定剂时,可考虑风险相对较低的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等。
▶ 甲状腺功能
部分精神科药物可能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如碳酸锂,长期服用可能出现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因此,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监测指标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
※ 验血当天可以正常饮食,尽量避免喝咖啡和吃高碘食物(如紫菜、海带)。
▶ 泌乳素
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患者可能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出现月经异常、闭经、溢乳、男性功能女性化、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因此,需要定期监测泌乳素水平。
※ 建议采血前保持空腹,不做剧烈活动,检查前24小时之内不宜进行性生活、不刺激乳头。
除了上述指标,还需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药浓度等指标,具体需要监测哪些项目,遵医嘱进行即可。
02、中西结合缓解不良反应
精神科药物,既是我们对抗疾病的重要武器,也可能成为伤害身体的“罪魁祸首”。因此,定期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坚持个体化合理用药对于精神疾病患者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最佳方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者协同作用,既可增加临床疗效,又能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还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缩短疗程,从而取得1+1 >2的效果,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