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药罐子”困境:一位双相障碍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之路
在双相障碍的临床治疗中,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情绪稳定剂长期占据核心地位,被誉为控制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主力军”。它们通过调节神经递质,能有效遏制情绪的“过山车”,然而,长期使用往往伴随着难以忽视的副作用。
许多患者深受其扰:持续的手部震颤、体重在短期内激增20%-30%、肝肾功能指标异常……更令人棘手的是药物依赖性问题——一旦停药,情绪便如脱缰野马,瞬间跌入绝望的深渊,或冲向狂躁的顶峰。这种“离不开、减不掉”的困境,让无数患者和家庭感到无助。
中医视角:不止于“情绪”,更在于“失衡”
与现代医学聚焦于神经递质不同,中医对双相障碍有着一套独特的认知体系。它将躁狂状态归为“狂证”,抑郁状态对应“郁证”,认为其根本病机在于阴阳失衡、肝气郁结兼痰浊内阻。
因此,中医治疗的核心并非简单地抑制情绪波动,而是通过**“调和阴阳、疏肝理气、宁心开窍”**的法则,恢复人体脏腑功能的内在协调。这种从整体出发、寻求根本的调节思维,恰好与西医快速控制症状的对症治疗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门诊医案:一位年轻女性的“破茧”之路
我曾接诊一位27岁的女性患者,病程长达三年。尽管她严格遵医嘱服用三种抗躁狂药物,病情却依旧反复,每周仍会经历2-3次剧烈的情绪波动:躁狂发作时,她可以滔滔不绝直至凌晨三点;抑郁期则闭门不出,沉浸在无尽的自责中,甚至出现木僵状态。家属无奈地告诉我:“药量越加越多,人却像玻璃一样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彻底崩溃。”
面诊时,我发现她舌质红绛少苔,舌边有瘀斑,脉象弦细而数,同时伴有心悸、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综合辨证,这是典型的肝肾阴虚为本,虚火上扰心神之证。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水”(阴液)不足,无法涵养“火”(阳气),导致虚火上行,扰乱了心神。
我的治疗思路是“滋阴降火,疏肝安神”,选用知柏地黄汤合酸枣仁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 以熟地、山茱萸滋养肝肾之阴,为身体“补水”。
● 以知母、黄柏清降虚火,把上窜的“火”引下来。
● 以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让躁动的心神得以安宁。
● 特别加入郁金、合欢皮来疏解肝郁,龙骨、牡蛎来重镇潜阳,形成了一套攻补兼施、标本兼治的组方策略。
治疗过程见证改变:
● 首月(滋阴降火期): 重点在于“灭火补水”。患者反馈,夜间惊醒次数从每晚5-6次锐减至2次,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了40%。
● 第二阶段(健脾养血期): 加入白术、当归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化生气血,为身体恢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第三阶段(交通心肾期): 引入交泰丸的思路,交通心肾,水火既济。此时,患者状态已趋稳定,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逐步减少西药用量。
● 第四阶段(巩固减药期): 患者已能较好地自主调节情绪,西药剂量成功减至初始量的30%。
经过持续一年的跟踪治疗,效果令人欣喜:患者的社会功能完全恢复,不仅重返工作岗位,还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回到了正轨。
中西医结合:1+1>2的高效安全之道
这个案例生动地印证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相障碍的独特优势:西药在急性期如“消防队”,快速控制危险症状,为中药调理争取宝贵时间;中药则如“园丁”,通过调节阴阳平衡、疏通气血运行,从根本上改善易感体质,培本固元。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肝肾阴精充足、肝气疏泄正常、心神得到充分濡养时,情绪自然会回归稳定。这种由内而外的调节机制,正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精髓所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不仅关注精神症状,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我们会根据患者体质,针对性地选用枸杞、山药等保肝中药,或熟地、肉苁蓉等补肾药材进行配伍,甚至结合药膳,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这种调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更能通过调节内在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的深层缓解。
结语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既能快速控制症状,又能从根本上调理体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更高效、更安全、更人性化的康复之路。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正被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失眠等问题所困扰,或在用药方面存在疑虑,寻求专业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或许会为您打开一扇新的希望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