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时得了抑郁症,可以不治疗吗?
女性在孕期及产后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的大幅变化,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一现象极为普遍。
一项美国研究显示,约37%的孕妇在妊娠九个月内经历过抑郁症,25%的女性报告在孕前即有抑郁症史,另有38%的女性表示在产后遭遇了抑郁症。值得注意的是,孕前或孕期初现的抑郁症往往病程更长,且更可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相较于产后抑郁症,这两个阶段的抑郁问题往往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较低。
众多准妈妈在疑似患上抑郁症后,往往选择不去就医,即便确诊,也常因担忧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而放弃治疗,秉持“是药三分毒”或“忍一忍就过去了”的观念。然而,这种做法真的明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许多人低估了抑郁症的危害,将其简单视为情绪问题,轻描淡写地劝慰患者“想开点”、“坚强起来”,实则这种话语不仅无益于患者康复,反而更像是说话者的一种自我安慰。抑郁症远非单纯的情绪困扰,其背后隐藏着长期的神经递质与激素水平失衡等生理问题。
孕期抑郁症若不加干预,其严重后果可能远超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忍耐”非但不会使抑郁症自行消失,反而可能导致孕妇产生自杀念头、胎儿早产或发育不良等严重后果。
因此,面对孕期抑郁症,首要且关键的一步是正视并承认其存在。准妈妈们应避免“患抑郁症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这类自责心理,同时,孕妇的家人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与理解。
关于孕期抑郁症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存在多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准妈妈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与行为习惯,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情感支持:丈夫、家人等应给予孕妇更多的关爱、理解与耐心倾听,营造安全感的氛围。
适量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有益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
当然,若抑郁症症状严重,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也不应一味排斥药物治疗。在妇科与精神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可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方案。只要药物带来的潜在风险小于“不治疗导致病情加重”的风险,就应视为值得尝试的治疗选择。
孕期遭遇抑郁症,切不可忽视或放任自流。准妈妈们应积极与医生沟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既保护自己,也守护腹中的新生命。唯有如此,方能安然度过孕期,迎接健康可爱的宝宝降临。
- 上一篇:教你10个快速缓解焦虑的实用小办法
- 下一篇: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就是抑郁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