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药会上瘾吗?”——精神科用药3大误区一次说清
“主任,这药吃了会不会上瘾?伤肝伤肾停不掉?”
几乎每天,都有患者把病历本攥得皱巴巴,在诊室门口徘徊半天,才憋出这句。
我先把结论说在前面:
正规使用精神科药物,≠吸毒,≠毁身体,≠一辈子绑在药瓶上。
下面3个最常被问到的担心,今天一次讲透。
误区1 “一吃就上瘾?”
真相:绝大多数抗抑郁、抗焦虑药不会成瘾。
你觉得“停不下来”,90%是以下两种情况:
1、病情本身需要——就像近视要戴眼镜,戴上清楚,摘了模糊,不是眼镜“成瘾”。
2、突然停药出现的“撤药反应”——头晕、心慌、情绪反弹。
解决办法很简单:每减一次药,医生会给你拉长时间、切小剂量,让身体“软着陆”。
真正可能依赖的是少数“安定类”助眠药,但国家规定疗程不超过2~4周,我们开药时就把日历算好了,根本不给“长期吃”的机会。
误区2 “副作用大,会伤肝伤肾?”
真相:副作用≠一定发生,更≠一直存在。
常见情况:
● 头1~2周:轻微恶心、犯困,多数人7~10天适应。
● 每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有问题,当场调药或换药。
请记住:长期焦虑失眠带来的免疫力下降、血压血糖波动,才是真·伤肝肾。
可控的药,比不可控的病,安全得多。
误区3 “吃了就一辈子停不了?”
真相:疗程=你病情说了算,不是医生说了算。
第一次抑郁/焦虑:
急性期(2~4周起效)→巩固期(3~6个月)→维持期(6~12个月),然后逐步减停。
复发2次以上:维持时间拉长,但目标仍是“最低有效剂量”或阶段性停药。
就像高血压、糖尿病,先把指标拉回安全线,再谈减药。情绪稳了,才有力气谈“以后不吃”。
最后一句话
吃药不是“认输”,是给自己一把梯子,先爬出坑,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扛着它走。
下次进诊室,别憋问题,直接告诉我:“我怕胖”“我怕影响怀孕”“我怕记不住吃药”——都有解法。
情绪好了,好好吃饭、睡觉、工作,才是最大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