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或将缩短寿命?
“双相情感障碍缩短寿命”这一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揭示,与健康人群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平均寿命减少了9年,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和自杀是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健康人的两倍,这主要归因于以下三点:
不良生活方式:患者往往伴有吸烟、酗酒、过度饮食等不良习惯,这些均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药物副作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可能引发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副作用,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长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使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下三条建议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合理膳食。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密切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三高”指标的变化。
二、自杀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约为后者的10倍以上。约有一半的患者曾有过自杀念头,且女性患者、初诊患者以及病情反复的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抑郁期情绪低落:在抑郁期,患者情绪极度低落,对未来失去信心,容易产生自杀念头。
治疗不规范: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反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进而产生自杀行为。
社会歧视:患者可能因患病而感到羞耻和孤立无援,从而选择自杀作为解脱方式。
尽管双相情感障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但自杀绝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通过以下措施,双相情感障碍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
及早诊断: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知识,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情绪波动、精力过剩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规范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锻炼。
心理干预:接受心理治疗,学会心理调适技巧,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以减轻心理压力。
家庭支持:家人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